英雄的时代总是需要时代的英雄,无赖的时代也总是需要时代的无赖,很可惜,通常我们很难分清一个时代需要的是英雄还是无赖,就像我们难以看清他——刘邦。
刘邦本名刘季,有的史书上说他在家中排行在三,因此人称刘三。不过根据他的名字叫刘季,笔者认为他应该在家中行四,因为按照古代的规矩,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序,叫刘季自然应该是行四。这在先秦下层社会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史书就明文记载他有个二哥叫刘仲。
人人皆知刘邦是反秦领袖,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是秦人之后。刘邦出生于今天江苏省丰邑沛县的一个农户家里。其祖父为一名被魏国所俘而沦为奴隶的秦兵,逃入齐后改名刘清。由于刘清脸上有刺青,他一辈子都在当时之不毛之地的沛县一带生活。刘邦父母名字没有记载。《史记·高祖本纪》中说:“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刘媪”在当时这不是体面的称呼。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太上皇总不能没有名字,他的父亲才有个名字叫刘执嘉,母亲名叫王含始。人的地位变化,要求名字也要跟着变化,即使做百姓时叫做阿猪,当了皇帝也要改为玉豚。
年少时的刘邦性格豪爽,对人很宽容,但不喜欢读书,更不喜欢从事农事,对于农民来讲,这是最大的缺点,所以被他的父亲训斥为“无赖”。后来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亭长即大约是今天的乡长),时间一长,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有一次刘邦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这并不代表他当时有什么志向,只是“无赖”的随口一说而已。
没想到随口一说,机会却来了。西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天下顿时大哗,刘邦也蠢蠢欲动。一次押解犯人的途中,由于气候因素延误行程。刘邦知道延误行程的结果会是被判死刑,于是决定谋反抗变,“斩白蛇起义”,攻占沛县等地,抵抗秦朝。后来刘邦投靠了项梁,他们拥立楚怀王之孙芈心为王,亦称怀王。项梁死后,芈心封项羽为长安侯,随宋义北上与秦军主力对抗,救援赵国;另外又封刘邦为武安侯,令其向西略地入关。并约定,先入定关中就封为关中王。关中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根本,被认为有龙脉、王气。做个关中王比做其他地方的王强得多。刘邦、项羽都对这个爵位馋涎欲滴。但项羽运气不好,碰到了秦军主力,耽误了时间。刘邦则在前206年轻松地进入关中,逼近咸阳,赵高杀秦二世,子婴被立为秦王。子婴在杀死赵高后,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很得意地进了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后来终于战胜项羽,开大汉四百年基业。
在评论自己为何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时,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自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我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善于用人且用人得当确实是刘邦能够在群雄中胜出的重要原因,但这只能取得一城一役的胜利,得民心确实取得最终胜利,并让基业稳固的关键。刘邦比较了解百姓疾苦和要求,“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的口号之时他博取民心的第一步。还定三秦后,实行许多取悦于民的措施:把秦朝所建造的苑圃园池,通通改为农田,分给民众耕种;又赐民爵酒肉,安抚流亡,整饬吏治,恢复生产。在当时的情况下,百姓还是比较满意的。项羽性残暴,是个杀人如麻的魔王。早年久攻襄城不下,进城后,项羽就下令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杀戮,剩下的人都被活埋。进军咸阳时,项羽下令把20万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是继白起坑杀赵国40余万降卒后的另一桩历史大悲剧。项羽不仅杀敌人,杀俘虏,而且杀百姓。人民能支持这样的人吗?
无赖的刘邦知道自己就是草民出身,他把草民的利益看得很重。英雄的项羽只知道自己是英雄,别人就命如草菅。历史会选择无赖还是英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汉高祖刘邦:一个流氓的发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