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算安徽人还是江苏人?详解朱家的家世和迁徙情况

《明史·太祖本纪》“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

清朝官修《明史》,耗费九十多年。正史简略,字字珠玑。大致情况是:朱家原本生活在徐州沛县。北宋灭亡后,淮河以北被金国占据。在“宋室南渡”的大背景下,朱家迁到江南,定居在金陵句容县

句容原本属于南京,新中国建立后,划到镇江。朱家具体哪一年迁到句容,朱元璋也不知道。他能知道的几代先祖,都是生活在句容。

朱元璋称吴王时,亲自写了一篇文章:《朱氏世德碑记》。以下内容,都是引用这篇文章。

“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自仲八公之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高祖葬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朱氏之原委也。”

能够考证的,朱家世代的墓,都在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除了祖父和父亲。或许朱元璋出于政治需求,故意和刘邦扯上关系。但是《明史》既然引用“先世家沛”,肯定做过考证工作,所以沛县是可信的。

“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以供岁赋。先祖考初一公困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

元代户籍制度与职业挂钩,朱家比较悲催,属于淘金户。句容不产黄金,也要按照规定缴纳黄金。句容的生活日益艰难,祖父朱初一便迁到了泗州盱眙县,这一年大伯朱五一12岁,父亲朱五四8岁。

元代泗州,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泗县、五河县、天长市、明光市,江苏盱眙县、泗洪县。《明史》“再徙泗州”,《碑记》写得更加详细:洪泽湖畔的盱眙县

“先祖营家泗州,置田产,及卒,家道日替。由是五一公迁濠州钟离县,其后先考君因至钟离同居。”

祖父朱初一去世后,安葬在盱眙县。先是大伯朱五一迁到濠州钟离县,后来父亲朱五四也迁去同住。《明史》记录为:“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濠州钟离便是如今的安徽凤阳县,凤阳这个地名,是朱元璋后来取的。

朱元璋当皇帝后,在江苏盱眙县,为祖父修建皇陵,称为“明祖陵”,同时也是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在安徽凤阳县,为父母修建皇陵,称为“明皇陵”。可惜两座皇陵命运多舛,并没有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那么幸运。

“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

大伯生了四个儿子,朱重一、重二、重三生于盱眙县,朱重五生于钟离(凤阳县)。父亲也有四个儿子, 朱重四生于盱眙县,重六、重七生于五河县。我是家里最小的,叫做朱重八,戊辰年生于钟离(凤阳县)。

“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以来,相继而殁。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为大都督。重六、重七皆绝嗣。”

大伯有四个儿子、六个孙子,如今都不在了。我家也只有大哥朱重四,留下一个儿子:朱文正,如今在我帐下担任大都督。

总结:朱元璋称吴王时,祷告上苍,写下《朱氏世德碑记》。文章以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家族的来历,写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朱家原本人丁兴旺,十年间相继凋敝,可见当时生活的艰辛。

《明史·太祖本纪》着重记录洪武朝大事件,《朱氏世德碑记》和凤阳《御制皇陵碑文》则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只是讲的都是朱家男丁。其实朱元璋还有一个亲侄女、一个堂侄女,后来都封了公主。

朱元璋还有两个亲姐姐,大姐年龄很大,很早就和朱家断了联系,资料匮乏。因为祖父在盱眙生活过,二姐嫁到盱眙,比较合情合理。这一嫁,给盱眙带来一个历史名人: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之子,位列开国六公爵第三,仅次于李善长、徐达。后来,建文帝让李景隆讨伐燕王朱棣,这个李景隆,便是李文忠之子。

综上所述,朱元璋祖上生活在:江苏沛县、江苏句容县、江苏盱眙县。朱元璋父亲迁到安徽凤阳县,生下朱元璋。朱元璋后来又长期生活在江苏南京。

用今天的话说:原籍江苏、生于安徽,后来回到江苏、户口落在南京。朱元璋显然与江苏的渊源更深,只是他对于出生地安徽凤阳,有着无限的眷念。

一个人不管在外地生活多久,从小长大的故土,无论贫穷还是富庶,都是最难割舍的,这便是中国人的乡土情怀。所以,朱元璋既是江苏人,也是安徽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朱元璋算安徽人还是江苏人?详解朱家的家世和迁徙情况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