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之北七十里,清溪河畔,有陈氏村庄,东临礼辛,西接寨子,南到武山咀头乡,北达通渭常河,乡民淳朴好礼,千年古镇,处要塞之地,客商往来,有茶马互市,入丝调古道。此地商号繁荣,古风遗存,秦砖汉瓦,见证沧海桑田。
乡人雒济民、李正德先生曾于礼辛镇凝瑞门撰联曰:“礼让是远古遗风,穷源溯底,五千年漫长历史,纵彩陶石斧不言,谁能抹煞;辛勤为斯邑本色,播雨犁云,卅七载大好时光,既舜日尧天何敌,人尽讴歌。” 观其联,书尽礼让之风,颂起千年风华。
古镇陈氏,以人才辈出,享誉陇右。详述乡土风貌,人文印记,文物传承,可知族志矣。
(一)明末陈氏先祖志
明天启年间,渭北清溪河畔陈氏先祖陈纲,字维庵(1612-1692),公生于明万历癸丑年六月十三日,终于康熙乙亥年六月初四日,享寿八十有四。清敇旌义士,居于巩昌府伏羌县礼辛里陈庄,公天姿奇拔,仪表绝俗,身高体健,其戴帽如伞,双袜可盛斗米。
有清军过武山县乐善镇(洛门镇),见公相貌魁伟,气宇非凡,为族人亲援军需,令其随军而行,公以亲老相辞,主将有感其孝,遂表彰门第,赏丝绸布帛。公慷慨乐施,纸不胜书,曾与乡邻汪公,亲赴陇西,为乡人排难解纷,流传至今,其伟迹著于良时,隐德及于后世!
光阴似苒,物转星移。叩古知今,天道酬勤。陈氏族脉,乐居清溪河畔,历时四百余载,四百载初心不改,四百载风雨兼程。陈氏后裔,瓜瓞绵延,英俊辈出。
清顺治初年,逢麻逆之变,叛乱烧杀,公率领族人,结寨防守。不日匪徒围攻,其势猖獗,公与乡人同仇敌忾,誓与村寨共存亡。不日,公切中时机,乘其不备,率众出击,贼见公气概英伟,手提碌碡,声如雷,势如虎,遂溃败而去,众口保全矣。
公德高望重,曾独赴府省,呈请核减地方粮赋,乡人感其恩德,无不仰慕。府尊乔公闻其名,给以天平衡,令直一邑市政。有乡邻张公感其直,赠琥珀杯以示敬仰。公德行一方,辞世后葬于陈氏圆咀祖地,时传四子十八孙,曾元孙者百四十有余。
陈氏先祖之德配李孺人,出身陇右耕读世家,其勤俭持家,宽厚亲邻,知书达礼,助贫扶弱,御下宽慈,谦让亲友,为乡人所称善。
清康熙壬申年六月十三日,邑人潘汝钦闻李孺人慈善,撰写八十寿序以恭贺,颂扬其蕙质蘭心,贤良淑德。
清光绪庚寅九月中旬,时邑人湯忠俊闻其善,拜读潘公序文后,深表景仰,亲书高寿序文,颂扬李孺人之萱荣桂茂,百世流芳。
陈氏族人后迁往大石榆川村、礼辛镇陈家圆咀、吊坪、王家窑,河沟村,武山榆盘镇梁沟村、红土坡村,定西渭源县路圆镇陈家咀、陇西县首阳镇(熟羊城)、通渭县常家河、漥(洼)地沟、双井儿、木家营、陕西华阴等地。
传陈氏有同族人居于通渭县老湾等地,年代久远矣,言什川陈家大上坟,来人一铜钱,积足三大笸箩,可知户大人多,然譜谍无存,同族异否,已大致不可考矣。
(二)清初陈氏先贤志
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日,陇右地大震,其声如雷,山崩地裂,倾庐舍,后余震期月。有武山县梁沟村,滑坡陷地,房垣尽毁,庄园荒弃。灾后梁氏不堪其居,悉数迁出。陈庄先祖之三世子孙遂置武山县梁沟地,开荒耕作,结庐生家。
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地震后,榆川村东山崩,大坝决堤,灾后成河滩地,后世族人与乡邻于此广种庄稼谷物,其地土质深厚,收成年丰。
清雍正年间,清溪之东北十里,芳草如茵,榆树环绕,陈庄村陈氏先祖之仲子三世、四世与乡邻相继迁入榆树川,族人披荆斩棘,开垦荒地,休养生息,后家族兴旺,人烟兴起,渐成村庄,村原有榆树成林,故名为榆川村。村前屋后绿树成荫,山上林带环绕,田地层次分明,恬静闲适,晨炊夕照,怡然而居。
礼辛陈氏五、六世有族人清雍正年间安居榆川村,村北连定西通渭县杨湾村常家山,南与大石北山村和南山村隔河相望,东接通渭县通讯河汪川村,西邻大石王湾村和李川村。
有榆川沟河,又名响子河,发源于定西通渭县李家店,自西向东二十里入散渡河。此河又中分村地,北居户南耕地,村庄依山傍水,房舍错落有致,顺势而建,自然风光无限。
榆川老宅称“老庄”,为陈氏榆川立户之处。其河南土地阴湿,适长谷物,乡人随时耕作,广种良田。村之北原有树林,郁郁葱葱,林荫蔽日,远观之,其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七世陈举,生于清乾隆年间,大石榆川人,清贡生。公从礼辛镇陈氏老庄迁入,崇文重耕,勤奋好学,后入科贡生,曾任陇南两当训导,子连登、蘭升、蘭映。其遗文书籍、诗词颇多,清岁贡张齐龄尊祟其学识为人,校阅其文,对所作多有批注,通渭县常河镇文昌宫上原有“文峰天启”四个字为公所题匾额,公逝世后归葬贾家坪,后世多居榆川上半庄。
八世陈连登,大石榆川人,字中山,清乾隆二十年生,为清辛已年岁贡,公发奋读书,严于治家,生图、簠、簋、植。公功名达,生平善述八股文章,逝世后葬于高家地新茔。
同世陈兰映,大石榆川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子梅、乾、会、同,逝世后葬于老坟湾。后世居榆川上半庄,为圈墙来、底下地、庄背后、油房门等房份。
九世陈图,大石榆川人,出生于耕读门户,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为清庠生。
同世陈昆仑,大石榆川人,清庠生,陈图之弟,兄弟同科,时人无不称善称美。
清乾隆辛未年,榆川村乡贤建关帝庙、文昌殿。此后因匪患劫掠甚急,族人于村内构筑城墙,并设四道城门,又差人昼夜巡守,以保村庄安宁。
(三)清中陈氏先贤志
十世陈宪周,字文轩,大石榆川人,清道光年间秀才,幼时清贫,后专心岐黄之术,钻研医学,为人治病,风雨晦明,不辞劳瘁。榆川关帝庙中原有《与天地参》四字匾额,为公遗留墨迹。
同世陈孺人,礼辛陈庄人,慈让乡邻,为人和善。清光绪四年戊寅月,时八十寿日,清例授文林郎吏部拣选知县、庚午科举人伏羌原筮贞亲自拜撰《節寿同稀》匾额,清光绪二年,钦赐丙子科举人副榜定西张一贞先生为太夫人撰书匾额,同族人及乡邻两百余人,同贺陈老太夫人坤仪素著,宝婺星辉。
同世陈保元,大石榆川人,为人勤奋,以耕读为业。生于道光三年七月二十四日,逝于同治八年六月二十九日。
同世陈辑五,大石榆川人,清例授登仕郎,清苦持家,严于教子,仁义重礼,敦厚乡邻。
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已仲春,清溪消融,惠风和畅,草木青青,榆树川远来友人。登门拜寿者络绎不绝,群贤毕至,少长咸至,雅客相集,为感公德行,清进士任承允亲撰《清例授登仕郎陈辑五公八十衷寿序》,清进士直隶州知州刑部主事王海涵、清进士吏部即选知县李士则、清进士刑部直隶司主事任廷飏、清兰州府金县儒学正堂甲午科举人谢邦彦,清戊子科举人马河图拜书同祝公八十寿辰,文以表彰天赐遐龄,恭贺公天性仁厚,德化乡风。
至此,陈氏簇人已明经出身者三人,膺制科者一人,文武生暨列成均者四十余人,族人已传二百户千余人。
十一世陈延龄,字子寿,大石榆川人,生于清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民国六年正月二十六日逝世,晚举乡饮耆宾,教化乡里,誉满清溪。
同世陈锡周,陈氏族人,清光绪元年,清乙亥制科保举孝廉方正、清敇授儒林郎、任选用照磨厅职务,公勤学好问,孝行乡里,崇文重礼,端重寡言,名传黉序间。
清光绪十五年终冬,公外祖父礼辛镇尉坪人尉思容先生,字孝先,号南屏,系清增廣生员,享寿八十有二,有子三人、孙五人、曾孙八人。先生逝世后,公为母至孝,追思尉公乡里德行,亲撰《追思南屏外祖父增广生员尉公懿行序》,恭请清壬午科举人王汝梅、己卯科举人谢锡圭、赐进士出身李士则、丙子科举人会宁李崑桂、壬午科举人岷州尹世彩、赐进士出身陇西刘炳青、戊子科举人兰州张林焱、乙酉科举人高台董大體拜校,经同族清举人陈协华拜书成文,传之后世。
同世陈协华,字笠笙,号竹波,礼辛陈庄人,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公生于清咸丰年间,清光绪十一年乙酉科举人,任宁夏中卫县教谕、陕西咸阳、山阳等县知县、华阴县令等职,其为光耀祖上,慎终追远,着力牵建陈氏祠堂。
清光绪癸未年秋,九月谷旦,清溪河畔,彩旗飘飞,陈氏族人齐聚,共襄盛会,时祠堂落成隆重典礼,有官绅恭贺,宾客前来,一时鼓乐齐鸣,歌舞齐欢,车马塞道,盛况空前矣。
公请清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原筮贞、诰授奉政大夫兴平县知县王权、翰林院编修王作枢、邢部主事姚定基、刑部后补主事张国常、定陶县知县张世英、清水县知县潘炳辰、翰林院编修刘永亨、敕授儒林郎刘星庚齐为陈氏祠堂立碑书序,颂扬先祖仁德,传文十二条屏留世。
清光绪二十一年,清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公等九名伏羌举人与在京众举人随康、梁“公车上书”,再上呈文光绪帝,恳求“罢可危之成约,树不敝之良应”,维护国权,英勇壮举,铮铮铁骨,功昭日月,彪炳千秋!
清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孟冬,公以诰授奉政大夫姻晚身份与清进士、诰授中宪大夫秦安县安维俊等陇上名流十二人,同拜阅敕授修职郎清举人马河图拜撰陇右李氏《旌表节孝李母衡太孺人暨媳张孺人姑媳双节序》,功名铭碑于陇右贯子川李氏宗祠。
公勤于政事,为官清廉,遇饥荒则体恤民情,同甘饥苦,赈灾济民,施政有方,政清人和,仁义布于乡里。陕西华阴官绅士庶无不感激,曾献陈氏祠堂万民伞、香伞,敬上《奉先思孝》、《爱民如子》之匾额,以颂扬公为官清正廉洁,造福一方百姓。
清宣统三年(1911年),公病逝于陕西华阴居所,时震惊陕甘,万民哀悼,挥泪夹道跪别,传十里悲歌!华阴官绅士民一路护送,沿途所经之处,皆有故人知交焚香叩拜,归葬伏羌时,乡人逢道泣迎,耆黎尽失声,莫不悲痛!
公著有《竹坡诗集》、《竹坡文集》、《竹坡联语》等刊行于世。
同世陈殿英,礼辛王窑村人,公生于咸丰年间,清武举人,其生平不可考,后世迁礼辛圆咀村,传有帽盒留世。
同世陈晋昶,字旭初,号文川、东阳隐士,大石榆川人,生于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年),卒于民国五年,享年八十有四。清拔贡,例授修职郎,公擅书法,倍受清天水清翰林刘永亨推崇,有书法《发愿文》传世于郡城一古寺。
公精研理学,躬行实践,清翰林王海涵、进士李士则、进士任廷飏、举人马河图、礼部主事秦望濂、国史馆协修杨思等同为公撰写寿序,恭贺公五世同堂,名寿齐辉。
是年正月初一,公焚香点烛,虔诚祭祖,受子孙叩拜,身感不适,以不烦晚辈,自整衣冠,蹬马靴,安祥而去。于此,乡人无不称奇焉。其事记于陇右李子伟先生所撰《安远史话》。
公辞世,乡邻莫不哀痛,时挽联者甚众。
清光绪十六年,清庚寅恩科举人马河图深感公德行厚重,名望乡里,特撰联拜赞,有一联流传甚广。其联曰:
“凭太邱令德招来,五世一堂人瑞备;
乘元日良辰归去,八旬四载寿星终。”
同世陈麒,大石榆川人,文轩公之子,以耕读为业,安居乐业,生于清道光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逝于清光绪二十年。
有同乡后学观其族志,曾盛赞曰:
古冀多英豪,顶天能立地;
壮志当凌云,正气充乾坤;
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四)清末陈氏先贤志
十二世陈九如,字子阳,号乐天,大石榆川人,清庚戌科恩贡,清例授征仕郎、候选直隶州州判(四川绵州直隶州),公生于清同治五年六月廿五日,卒于一九二零年十一月初七日。
公博闻强识,勤于治学,洞达时务,笃行纯学,躬身力行,善作诗文,常以文会友,结识名望贤达。
清光绪癸卯科举人、宁朔县拣选知县杨泰,字葆亭,出生于定西通渭县襄南书香门弟,祖上三世荣恩欶授文林郎,先生工于诗词文章,喜书画,善对联,曾任宁夏儒学教授,协修《宁夏志》、《朔方志》。
晚年杨先生常于通渭蔺家店镇榆川等村受聘讲学,并与子阳公行诗论文,相互切磋,如琢如磨。
杨先生作七绝《久旱闻夜雨依枕誌兹》一首:
“好风吹雨过墙阴,好雨和风一夜沉。
一阵风声一阵雨,一声一滴到人心。”
子阳公读罢和作云:
“好雨催诗过壁阴,兴来寒夜苦沉吟,
诗成看雨晴偏早,枉费骚人点缀心。”
民国六年,公任礼辛镇国民小学教员,课余吟咏结社,与友和诗,其《六月菊》诗云:
“共说黄花晚节香,应须六月且含章,
孤芳独抱无人赏,乐与繁花战一场。”
时师生多有传诵,公潜心治学,热心文教,心系乡邻。
公辞世,友人杨先生闻之,伤悲不已,念高山流水,知音已去,然托病体难行,行至通渭常河处,作诗哀泣曰:
“柏阴阁畔晤群仙,十载分离君最怜,
诗骨任埋埋亦幻,玉楼赴诏信多缘。”
同世陈绍墉,礼辛陈庄人,生于清光绪六年,卒于1948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拔贡,公重视文教,倡导新学。民国五年,公牵建“伏羌县礼辛镇第一高等小学”,与大石、贯子川(时属通渭县)、金山、磐安东南街等五所小学同时建立,与东南街、柳湖、何家坪、永丰等四所为县内最早九所六年制小学。红四方面军徐向前元帅宿营于该校,视察筹粮数日,后该校改名为礼辛小学。
公兴庠序,建黉舍,功名乡里,教书育人,善于书法,其作品于陇渭流传甚广。
民国十有九年,岁在庚午,仲冬之望。钦加同知衔陕西候补知县张澄瀛为陇右望族贯子川李氏宗祠亲撰《教育部特奖一等金色章渭川道尹公署第一科科员李庆伯先生建立宗祠落成记》序文,公以清敕授徵仕郎、陕西试用直隶州州判、乙酉科拔贡侍生之功名,同拜校序文,以表彰陇右贯子川李氏隐忍善行。
民国二十二年,公任省政府参议员职务。
同世陈绍均,礼辛陈庄人,晚清举人,生于清光绪年间,卒于民国二十年,历任陕西凤翔、兴平、礼泉知县,受家父影响,专心治学,廉洁奉公,政绩卓著。
同世陈绍增,武山县榆盘镇梁沟村人,出生于清乾隆时期,清道光年例贡,经县、府试,得廪生功名,始年受朝廷补银。后经营有方,家道丰盈。其时为防匪患,招慕乡人用时两年,于武山县卧虎山下修建梁沟堡子,以防匪徒滋扰。
清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孟冬,公以庠员功名与陇西望族李氏生员李康齐等二三百庠员、监生、附生、生员同拜阅清举人马河图所拜撰《旌表节孝李母衡太孺人暨媳张孺人姑媳双节序》,功名同铭碑于陇右贯子川李氏宗祠。
同世陈之澔,大石榆川人,晚清拔贡,勤学好问,尊师重道,公以仁爱为怀,师从巩昌府乡试秀才大石镇汪川汪躍龙先生。
传公科中后为谢师恩,特拜汪先生一席饭,一身衣帽。汪先生逝世后,榆川人又奉上羊两只,麦面三大口袋。
榆川陈氏尊师重教,族风之仁厚,礼数之周全,百年后仍为乡人称道,其事见于乡人汪啸先生主编《汪氏族谱》。
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月,为恭贺通渭学子王润乡荣入学堂,并记述王孺人之懿行苦节,公亲书清例授文林郎、候铨训导关敏德撰文,经清光绪二十年甲午科举人通渭常克式拜校之序文传世。
同世陈之洽,字仁辅,大石榆川人,生于清末,与清宣统元年优贡宋子材交好,互赠书画。曾赴京城农大求学,后因病逝世,1936年遵从遗愿,将其宅院改建为榆川私塾学校。
榆川学校,经变革,校风日新,刻苦攻读,教学相长,为渭北名校,培养学子遍及陇内外,皆勤奋求实,履职敬业。
同世陈之汲,名润赢,字长庚,大石榆川人,公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卒于1949年,居县城樊家村,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毕业于甘肃省公立政法学校。公善书法,喜诗文。榆川圈墙内大门“崇德第”为公遗墨。公情系桑梓,修路办学,扶贫济困,周济孤寡,推行文教。
同世陈景栋,生于晚清,大石榆川人,民国完小毕业后,任新学教师,民国六年,公不畏时局艰难,受安远镇何家坪学校张国勋等校董聘请,与秀金山谢昌吉先生为开校教员,传新知、启民智、树新风,阳赛一湾学风日盛,为学子所向往。功绩见于何家坪校史文集《世纪回眸》。
同世陈景尧,礼辛陈庄人,清秀才,生于清咸丰十年,卒于1945年。少孤,由祖母抚养,天资聪慧,常习武,广交贤士,重仁义,弱冠科中,生平勇力过人,为人耿直,名传渭北。
传公收缴粮捐时,多接济穷苦人家,备受上司责难。有陇东河洲匪徒,持利器深藏马蓬,图谋加害,公用背篓周旋,制服后恩威并施,生放还乡,永不相扰。
公行医乡里,通脉象,善针灸,清翰林王海涵赞其“持罗示直置水观平”。晚年五世同堂,家道昌隆。
同世陈世昌,生于1921年,礼辛陈庄人,陈庄支部书记,陇右游击队员。
十三世陈睿,大石榆川人,乡人尊称大师父,公学识渊博,闻名陇右,延师授徒,以广文教,曾任大石小学教员,为学校所撰两幅对联,文笔厚重,流传甚广。其联曰:
“教育为立国之基,这般事业岂可轻放不做;
学校乃成才之本,此等地位须得惨淡经营?”
“读古今书,原不在寻章摘句,徒夸美富,
做学问事,还须得参中酌外,顺应潮流。”
对联对工整有序,立足教学,书尽教育本职,读书学问,当与时俱进,理在其中焉!
同簇陈子实,大石榆川人,先生书法取于颜体,结字饱满,厚重严实,有大家风范,多受方家惠存传世。
同世陈耀宗,大石榆川人,生于道光二十四年,卒于光绪三十年,任清佾生一职,勤学好问,礼仪乡间。
同世陈昌五,又名名世,大石榆川人,为晚清秀才,公生于光绪二十九年,逝世于1987年。先后在通渭县常河李店、固堆河、榆树川等地任教。乡人敬称为二师父,一生从教,誉满清溪。编有《七世祖以下历代祖先的简略记叙》。
公礼敬乡人,与通渭县常河镇躲箭坡三先生相交甚厚,多有往来,三先生逝去后,曾撰挽联曰:
“忆生前岐黄为业,勤殷利己,无分於晦明寒暑,
叹殁后人琴俱杳,悲切枌榆,只追以俎豆罄香。”
公生平从教,桃李天下。1976年,八十寿辰日,省内外门生故友,不远千里而来,相集榆树川,特为其拜撰寿幛曰:
“教泽惠流”
为感恩公身正为范,有教无类,教学卓著,为地方文化贡献,又拜撰中堂贺曰:
“年高德劭:
四旬年设教杏坛,耳提面命,后懿仍沾诲谕恩;
八十载历经沧桑,饭菽饮水,品学夙为乡里重。”
时有定西通渭县固堆河村乡贤刘子述,名念祖,字子述,号万愚,先生心系桑梓,文墨深厚,喜书法,擅寸揩,兼行草。有联入编《通渭县志》、《通渭古今对联选》。诗作入《通渭古今诗词选》,编有《子述年谱》。先生与公时有往来,深为敬服,亦为公撰八十寿联曰:
“半世设教杏坛,四旬年循循善诱,
桃李盈乡,吐气扬眉争先进;
毕生勤务经史,八十载耿耿忠心,
文章满腹,童颜鹤发启后人。”
时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乡人衣食无忧。公家业告成,是日早起,自净身合衣而卧,传子女门生前来,环视后了无挂碍,从容入睡,安详辞世。
有大石乡邻汪川汪深,字容之,号陇头人,陇上书画名家,先生生于1950年,逝于2007年。任教县内多所学校,躬耕讲坛,孜孜不倦,桃李满园。痴迷书印,寄情诗赋。书法气势宏阔,笔力劲健,有魏晋风骨,蕴朴藏真。汪先生追慕公为师风范,终身仿效,曾撰联盛赞德望。其联曰:
“五车饱诵,志满守真,
八十高龄犹具韦编三绝精神;
六易精习,情怡性静,
三千晚生长存诲人不倦风格。”
礼辛陈氏祠堂,位于礼辛镇陈庄西坪台地,经清族人陈协华倡导选址,清光绪辛卯年(1892),经请告贤达,于陈庄村选址破土开工,由各村各房份合力修建,一连三进三院,历三年之久,于清光绪癸未年(1894)秋九月竣工。
陈氏祠堂建成于其地中轴线之上,设门楼、东西厢房、正殿,布局严谨,造工精巧,结构疏密有序,地方文化浓厚,乡人广植国槐松柏,为当地名胜。祠堂中挂有匾额、对联,开明族风,教导族人,至今广为传诵!
其祠堂正门有联曰:
“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
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
其中门有联曰:
“积金积玉不如读书教子,
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
陈氏祠堂之对联,开宗明义,工整有序,传承家风,孝贤文化尽在其中焉。
古人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夫观渭北山区之陈庄、榆川、圆咀等村,世居清溪河畔,受山水滋养,时有文人作诗赋词,书法绘画,风雅诵之。远去了万民衣,长青衫。今观之,清溪依旧,古风遗存,气节风骨,诗词书画,留存今世,真是名不虚传!
(五)民国陈氏乡贤志
民国初年,榆川村内和北面半山为防匪患,由村内陈氏乡贤牵头,各建一座古堡,设有四道栅门,晚上差人巡夜值守。有两门悬挂牌匾。南栅门外面悬挂族人陈景栎撰写的“钟灵毓秀”牌匾,内侧悬挂“带砺山河”牌匾。西栅门外面悬挂族人陈之汲撰写的“永定门”牌匾,内侧悬挂“西榆门”牌匾。其堡墙厚实,土石坚固,设火枪防备。时有匪徒来攻,遭乡民枪击,慌忙逃循,永不滋扰。
民国二十五年,榆川学校,受西学东渐,学校设新科,又建哥特式校门,砖雕牌匾见“仁甫学校”。校内有三株古柏,为乡民学子清末所植,百年树木,仍枝繁叶茂,常有奇鸟来栖,与读书相鸣。
十三世陈仕材,大石榆川人,其北洋时供职于山东、陇南等地。
同世陈名桧,字志洁,大石榆川人,公博学多识,广交社会名流,受时省长杨思结赏识,为省造币厂主任,后得选县参议长、副参议长,东街小学校长、省立甘谷一中教育主任。有陇右乡贤、贯子川李氏八世孙李庆伯,先生善行渭北,名贯陇右,逢公过路,常庭房会面,茶叙乡情,共话世交族谊。
民国二十四年,公亲友乡邻,广交贤能,与伏羌县议会议长任丹山、安远镇李文蔚、大石镇陈宗虞、清监生陈怀虞等名望共为乡人马氏三年祭撰书《竹筠鹤龄》牌匾,颂扬乡邻生平事迹,仪行美德。
民国三十六年,夏五月,公与省立甘谷中学校长马健元、前教育科长、东街小学校长张戬穀、柳湖女子小学校长李淑为民国康县第三区区长、渭源县训所教育长、县西二十铺村卯川公书文撰序《卯川传略》,颂扬其恭敬桑梓,勤于政事,修堤护渠,声誉日隆。
同世陈名栎,大石榆川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民国时历任榆中、隆德、固原等地审判官职务。
同族陈志杰,字甫英,晚清秀才,礼辛圆咀人,勤学多思,公生于清同治十年,卒于民国十六年,有《隐者》、《临大节》文留存。
同世陈思敬,大石榆川人,时师范生,从文教,善书法,其书古朴雅致,严谨大方,曾书“廉讓居”于染房院门,乡人凡立门安户,拓印者众。
民国二十八年秋,礼辛镇陈氏族人兴建“国民陈庄初小”,有同族陈子份等人捐资助教,参建校舍。
同世陈兰茂,字子繁,号清道夫,礼辛陈庄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卒于1960年。1925年毕业于兰州省立第一中学,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
1933至甘肃省政府任秘书,曾于兰州女子师范、陇西中学等校任教,后任县教育科长。曾以民主人士任县政协委员,其学功实厚,善于书法,有手迹留存乡里。
同世陈子炯(1904一1995),礼辛陈庄人,其文朴实无华,擅长书法,平稳凝重,一丝不苟,笔法遒劲,造诣精深,曾撰述族事。
同世陈明山(1923-1986),礼辛陈庄人,陇右地下党员,曾任县委合作社部部长等职。
同世陈益清,生于1905年,礼辛陈庄人,陇右游击队员。
同世陈振声(1925-2000),礼辛陈庄村人,在天水、北京、湖南湘潭地区等地工作,后任湖南省地质勘探研究院书记。
十四世陈守贞(1920-1959),字子节,礼辛陈庄人,毕业于陇西师范,曾任礼辛小学、十里铺小学校长。在职时修缮校舍,资助贫困学生,学生立碑称其勤于职守,兢兢业业,谦虚谨慎,敦行乡里。
同世陈玉璋,大石榆川人,陇渭书画名家,善行书,作品散见清溪河岸人家。
同世陈善清,礼辛陈庄人,国民165师某营长,曾参与中条山战役。
同世陈想成,原名陈引定,江西永丰县人,1934年参加红军,西路红军三团九营九连战士,十四时岁时紧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饱受艰辛,途经毛家坡时生病,后入户陈庄,向乡民传递红色信念。
十五世陈克清,礼辛陈庄人,任国民军团长,后任职王震独立团、阿里山军分局、省政协委员。
同世陈保豆,清宣统二年生,礼辛陈庄人,陇右游击队员,1948年参与安远反霸斗争,后与陈益清、陈世昌同日壮烈牺牲,三烈士忠骨埋于清溪河畔石庄沟,其大义凛然,丹心永辉,气壮山河!
同世陈子新(1917-1993),礼辛陈庄人,曾于西北师范学院做工友,任县执委、县委统战部长、市天水郡运输管理所长。
同世陈忠义(1917–1951),礼辛陈庄村人,为进藏先遣连勇士,公随队从于田出发,英雄气概,奔赴雪域高原,奋不顾身,为国土统一,1951年春于藏北扎麻忙堡光荣牺牲,同年葬于阿里狮泉烈士陵园,英勇悲壮,天哀地殇,世人无不肃然起敬。
同世陈守义,大石榆川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行于文教,后任省教育厅科长。
同族陈占海(1908-1941),礼辛陈庄人,国民165师494团连长,时年五月受命参战中条山战役,公奋勇杀敌,遭敌机轰炸,为国捐躯。
民国十八年,陇上饥荒,民生紧困,榆树川乡贤不忍族人饥饿,与乡老着议,将村分为二,亲自照应一半,余户分与村上四大户,有炊烟不举者,以族规责罚。
陈庄乡贤陈氏开仓救助,共克时艰,人口得存活。以至灾年之时,族人尽相扶持,饥饿身亡者少矣。
民国二十三年,榆川属于第四区(西北区),民国二十六年,属于礼辛镇第五区。
1936年,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于陈庄西歼敌骑兵连,缴获武器物资,称陈庄小捷。
(六)当代陈氏人物志
1949年后,陈庄村亦属礼辛,过百户数千人,存古迹文化,传先祖遗风,分为崖边下、后巷道、豆腐房、书房巷、居仁巷、槐树巷、阴坡巷、西坪巷、新庄港、中河来、河湾来、庄背后、堡子上、碾子背后、王家窑等房份。
陈庄之两处花园,春和景明,百花芬芳,两处水磨,日夜旋转,麦面传香。河堤坝岸上垂柳拂动,飞鸟争鸣,景色如画,心向往之。曾有族望陈永泰先生,观河岸遍地梨花,欢喜赞曰:春风十里一川白,陈庄无处不文章!
陈氏祖地礼辛圆咀村,原系族人之山庄。清乾隆后迁至王家窑、吊坪、河沟族人过百户达千人。
榆川村陈氏族人重耕读,其家道蒸蒸而上,变革从前,家有瓦屋,而圈有牛羊。先设为乡,后为上游人民公社,入永兴人民公社,归大石乡政府管辖,分榆川、周家沟、关城下、成家窑坡、川商户等房份,其子孙叁百余户数千人。
武山县梁沟陈氏,其后分老庄来、楼底哈、堡子来、中院来、前头、后头院来、底哈院来、头起、后巷来、牛卷来等房份,子孙过百户上千人。
清末从梁沟迁至渭源县路圆镇陈家咀者,有四十余户数百人,亦耕亦读,常记祖先创业之难,教导子孙崇文重耕,亲友乡邻。
1969年秋,礼辛镇圆咀小学建立,开始招收学生,促进地方教育。
1984年8月,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礼辛镇陈庄村乡民于石庄沟修建“红军桥”。
1997年6月,原礼辛小学立礼辛革命烈士纪念碑,有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市地方志编委张举鹏先生,深感悲壮,亲书碑文,崇敬烈士,盛赞凛然正气,彪炳百世,与山川同不朽!
2021年10月,天高云淡,春华秋实。礼辛镇于古镇陈庄小学旧址,建成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县四大组织缅怀先烈,共为陈庄烈士纪念馆落成揭牌。
又有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臣刚将军,为烈士纪念馆落成亲书题字,邑人西川十里铺黄晨光博士撰联曰:
“仁师远被民,感弘德,清涧列丹职;义门世泽士,承高志,壮绩著英声。”
2021年12月,为纪念革命烈士凛然正气,经礼辛镇所请,原陇右秘密党员、阳赛川张自强老先生,为礼辛镇陈庄烈士纪念馆亲书诗文。
“题礼辛镇陈庄烈士纪念馆:舍身报国气轩昂,革命精神壮陇乡;幸福生活来不易,深深怀念仰高堂。”
诗文饱含革命热情,深切追忆同志英勇壮举,充满了革命感情,嘱付珍惜当前发展时机,激励后世再创佳业。
十四世陈家旭(1926-2011),大石榆川人,毕业于兰州大学,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数学杂志》主编。
同世陈镜谭(1923—2000),陇右秘密党员,礼辛陈庄人,1948年1月参加安远反霸斗争,后任清水县长、县人大主任、市粮食局长、市委顾问。
同世陈宪荣(1918—2000)礼辛陈庄人,地下党员。任黄坪、董岘、汪坪乡支部书记,榆川管理区书记。
十五世陈俊英(1932-2017)礼辛陈庄村人,任教乡校,教学有方,业余研习书法,善作诗词文章。
同簇陈谦益,大石榆川人,习文章,善诗词,乡校教员,深得师生赞赏,1982年,先生贺乡人张氏之母曲孺人八旬寿辰。亲撰锦幛曰:
“萱花挺秀辉南极,梅萼舒芬绕北堂。”
观其联,则知文笔功夫,才高为师,身正为范,已道存乡邑,名传后世。
(七)陈氏居地历史沿革
清溪河畔,陈氏礼辛镇祖地,其于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归达隆堡,属属秦凤路节制。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为礼辛里。明初属陕西布政使司,归巩昌府伏羌县管辖。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仍设礼辛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礼辛里下设十甲:头甲为陈氏。
清乾隆《伏羌县志》:“礼辛,西北距城八十里;永下,西北距城七十里;礼辛正,西北八十里。”礼辛达通渭、至会宁,居重要之地,系扼制之区,历来备受重视。
清同治初年,匪患变起,伏羌知县令各乡里择险要之处,自行修筑堡寨,并设堡总一人,负责本堡乡民户口差徭。
民国时隶属渭川道、渭川区和甘肃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之伏羌县。
1935年,实行邻闾制,五户一邻,五邻一闾。
1936年,礼辛镇设上下两联保制。
1940年,设保甲制,陈庄等村入6保,陈氏圆咀、吊坪等入7保。
1949年8月5日,礼辛镇解放。
1949年9月,入平阳区。
1956年8月11日,属榆川乡、礼辛乡。
1958年9月,入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入礼辛、榆川等公社。
1983年12月,复属礼辛乡、永兴乡人民政府管辖。
(八)清溪河畔陈氏族志
渭北清溪河畔,田垄叠嶂,绿树环绕,人文荟萃,贤能并举。陈氏族风谦让,长幼有序,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方家牌、匾、幛、轴、联甚多,翰墨传香,书画蔚然成风,其内容崇德尚贤,教化人心,时至今日,数百余人考入高等学府,文风变惠,族脉庚续,薪火相传,英才学者,各有建树。
世事风云变幻,远去了古道驼铃,清溪河水蜿蜒而来。春来遍野花香,蜂飞蝶舞,鸟雀相鸣;秋来禾稼有成,瓜果飘香,田园如画。族人乐居清溪河畔,后迁徙各地繁衍生息,达千户,有数万人之多矣。
今观陈氏各村修梯田、通客车、架桥修路,联网络、硬巷道、兴文化、建楼堂、安路灯、逢节办会,更是人员往来,热闹非凡。族人皆勤勤恳恳,诚实守信,遵规守制,安居乐业。
陈氏族人忠勇厚实,克勤克俭,崇礼重义,学子严于修身,尊师重教,以耕读传家,以诗书明礼,皆心怀桑梓,崇文重教,以家国为怀,期以功名济世,光耀千秋。
今逢盛世,鉴往事,而知来者,当奉先思孝,为国效力。有陇右贯子川人,受乡邻所托,为续族谊,以微薄之力,欣然记村史,习时务,述功德,为文脉有传序,为乡村得振兴!
陇右贯子川 李贵 敬撰辛丑年 初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翰墨芬芳——渭北清溪河畔陈氏家族之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