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吃亏是福的科学依据

吃亏是福”是郑板桥的著名话语,也是郑板桥先生著名的书法作品,全文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不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平常心,如果懂得付出而不去计较自己是否会“吃亏”,那么你将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这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福兮祸所依是一样的道理。

关于郑板桥吃亏是福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郑板桥有一个亲戚,一直在洪江经商。有一次他从水路运送一大船木材到江浙一带去销售,但是此次航行非常不顺利,到了途中搁浅了,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就将亏损。

就在这个人非常着急的时候,汛期却到来了,于是他们加快速度按期到达了。而到了以后发现别人都卖完了,这时候碰巧江浙上有要修筑,需要大量木材,他们不但没有亏本,还迅速销售一空,最终赚了一大笔钱。

郑板桥的这位亲戚将这件事情告诉了郑板桥,郑板桥听了以后非常有感触,于是当时就写下了这句名言。这就成为这句著名话语的来历。

不管这个郑板桥吃亏是福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这句话是非常著名的,现在的很多人,还认为这句话为经典。这句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成就了郑板桥的这个经典书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书法的同时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吃亏是福”有道理吗?

中国有句老话:吃亏是福。它总与“难得糊涂”“与世无争”放在一起,大概意思是,当你从哪里获得损失,也必然会从那里有所收获。这也成了中国人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但吃亏有很多种,究竟什么样的亏该吃呢?吃亏真的是福吗?

在现实世界的决策中,人们时常会采取或接受一个明显导致损失的选项,比如选择“无酬加班”这种单纯吃亏的行为,实在很难与“福”画等号。这样的吃亏行为应该在中国大力推崇吗?

有意思的是,科学家试图从心理学层面去解释人们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中科院心理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和山东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就找到并揭示了“吃亏是福”这句老话的现实价值。

为了找出“吃亏是福”的作用机制,科学家首先基于世界成功人士的吃亏轶事,编制量表,用于测量“吃亏似然性”。然后,进一步探索了“吃亏”和“福报”之间的关联,也就是验证,在选择吃亏之后,人们到底能否真的在一个不可预期的生活情境中得到好回报。

科学家认为,福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而回报的时间可分为现在和将来。于是,他们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吃亏和福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被试的吃亏似然性得分能够正向预测其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和主观幸福感,同时,年龄对吃亏似然性得分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不过,这一效应并不存在于吃亏似然性得分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科学家进一步回溯研究的结果表明,回忆过去吃亏似然性得分与现在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相关,并且这一效应伴随回忆时间点与现在时间间隔的增长而增强,这也意味着,回溯的过去吃亏似然性得分对将来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预测作用表现出时间滞后性和累积效应,但这一效应并未在吃亏似然性和精神获益之间出现。

这项研究说明,吃亏不仅会带来当下的精神福报,而且会带来现在和将来的物质福报。科学家认为,他们提供了现实世界中洞察短视决策和长视决策关系的新视角。对于那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也许可以从中找到终身受用的生存法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解读】吃亏是福的科学依据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