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们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洛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们有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时间跨度从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阳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他们人生旅途中与洛阳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洛阳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洛阳的各种贡献,或写洛阳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语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阳历史的人物精华。
洛阳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绎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阳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洛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辉煌!今天推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十九: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张衡一生突出的贡献及主要活动与当时的都城——洛阳密不可分。
外地游客来到古都洛阳,少不了要看一看千年古刹白马寺。但这些朋友也许不知道,离白马寺不远处就是汉魏故城遗址,是张衡当年搞发明创造的地方,那里,同样有着千年沧桑和诸多韵味。作为东汉都城的洛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城市。东汉洛阳城共设有12个城门,南面4个城门中的平城门原为宫门。出平城门往南有一条御道,在御道西边设置了一个观测天象的灵台。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如今这里还存留了一个雄浑壮观的巨大夯土台,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东汉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了。东汉以后的曹魏、西晋均以洛阳为都,也都沿用此灵台。东汉灵台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张衡先后两次任职太史令,亲自领导、主持并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不仅写出了《地震对策》、《浑天仪图注》、《灵宪》等重要科学著作,还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精巧绝伦的科学仪器,这些仪器都安置在灵台之上。
张衡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大姓,张衡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地区。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后来他又到了东汉都城洛阳,在这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后来著名的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张衡通五经六艺,尽管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平常从容淡泊,不喜欢与俗人相交。汉和帝永元(89年—105年)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公府几次征召也不到。大将军邓骘(zhì)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应命。公元100年(永元十二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八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
张衡擅长机械,特别用心于天文、阴阳、历算,是被西方称为“机械鼻祖”的全才。最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是张衡对地震的研究。他和他的地动仪,成为中国古代科技的象征。
东汉时期,我国中原一带经常发生地震,据史书记载,从公元92年到139年,京城洛阳等地先后发生过20次地震,其中6次是破坏性较大的地震。张衡目睹地震后的惨状,痛心不已,立志研制出能够预测地震的仪器,解救黎民于水火。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的试验,张衡终于于阳嘉元年(132年)制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地动仪研制出来以后,张衡将其安置在都城洛阳,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并对张衡处处诘难非议,直至和顺三年准确测出了陇西(今甘肃省)约里氏6.5级的地震后,朝野上下才“众服其妙”。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由被尊为“现代地震学之父”的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但是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动仪是考古学家王振铎多年考证研究后于1951年制作的仿制品。由于贡献突出,后世称张衡为“科圣”。联合国天文组织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张衡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对汉赋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他作赋的生涯中,较全面地继承了前代赋家的赋心与表现手法。大赋则远追司马相如《子虚》,近取班固《两都》而有《二京赋》;骚赋则上追屈原《离骚》、下踪班固《幽通》作《思玄赋》;七体则步枚乘《七发》、傅毅《七激》作《七辩》;文赋则依东方朔的《答客难》、班固的《答宾戏》作《应间》。其他还有受扬雄《蜀都赋》启发作《南都赋》;效傅毅《舞赋》而再作《舞赋》等。以上所举,虽皆属模拟,成就又有高下之分,但也都确实不同程度地显现出了艺术上的创意。更突出的还在于张衡能融汇贯通,极富创造性地以《归田赋》实现了汉赋主体向清新爽丽、短小精练、情境相生的转变,而掀开了抒情小赋的创作时代。
张衡赋的代表作历来公认为是《二京赋》,张衡以游学长安和洛阳的见闻作为素材,先后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复修改,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为《二京赋》,被认为是汉赋中的精品。《后汉书·张衡传》说:“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这两篇赋的体制比班固的赋更宏大、更细致、更有特色。除了像它以前的事类赋一样,铺写东西南北所有以及宫室、动植物等等外,还写了许多民情风俗,像《西京赋》里写了商贾、游侠、骑士、辩论之士以及角抵百戏杂技幻术等,《东京赋》里写驱逐疫鬼的大傩、方相等,都有极其生动、具体、绘声绘色的描写。《二京赋》的传播,使张衡名声大振。除了它文字典雅,取材翔实,更由于它改变了辞赋专一阿谀颂德的陋习,开一代新风。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我国历史上贡献突出,郭沫若在题写新立的张衡墓碑时写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十九: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