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而言,三国时代已经非常遥远,距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历史。“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时间的年轮,已经无情地把那个遥远的年代永远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现代人要想了解那段历史,只能从史书中窥知一二。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史书记载与文物实证,是两条不可偏废的考古研究手段。史书记载虽然较为完备详实,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史书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掺杂入作者个人的情感好恶,以及带有主观意愿的取舍扭曲,都会让后人对那段时期的历史认知产生误解。
人们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目前基本以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为主。但如上所述,如果能有三国时代的文物传世,对于三国历史研究可谓不无小补。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两千年,沧海桑田的时空变迁,已经足以把三国时代的历史文物遗存磨灭殆尽,让人们遗憾不已。
幸运的是,蜀汉五虎大将之一的张飞,还留在四川深山里一件文物,奇迹般地跨越一千多年岁月播迁,得以基本完好地保留下来。这件文物就是著名的张飞手书《八濛山铭》。
《三国志》记载,公元215年,曹操挥师南下,进取汉中。汉中军阀张鲁抵挡不住曹军,被迫投降。汉中之地从此尽归曹操所有。
汉中,位于曹操的关中与刘备的西川之中,谁占有了这块地盘,谁就有了攻击对方的跳板。曹操先把汉中收入囊中,立即开始以汉中为基地,频频南下侵扰西川。当年八月,曹操手下大将张郃,领兵进入西川地区的巴西一带,烧杀劫掠,攻州打县。
刘备立即派出张飞迎战。双方在宕渠、蒙头、荡石一线形成对峙。看似莽撞的张飞,打起仗来真有一套。他深知张郃是曹魏名将,足智多谋,勇猛善战,不可轻敌。因此他没有贸然出战,而是与张郃部队形成僵持对峙,耐心寻找战机。
双方对峙五十多天后,张郃军粮即将耗尽,无法再拖延下去,主动出兵进攻张飞,想来个速战速决。张飞等的就是这一天,他采取诱敌深入之策,把张郃诱入山间小径,队伍拖成一字长蛇,前后难以兼顾,“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张飞猛然发起进攻,四面八方伏兵四起,张郃大败而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问道退”。张飞取得了保卫西川第一功。
张郃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威名久著,此次却被张飞打的全军覆没,张飞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为了抒发豪情,大笔一挥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然后他命工匠把这幅作品镌刻在四川渠县的八濛山上,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八濛山铭》。
张飞留下的这幅书法作品,尽显汉隶神韵,结构古朴敦实,笔画丰润遒劲,气势雄浑凝重,是一副不可多得的三国书法“神品”。这件石刻在八濛山历经千年风雨,一直保存到清末光绪年间,才因自然风化而严重损毁。幸运的是,由于历代书法家早已印制了很多精致的拓印品,使得张飞的书法得以重见人间,各地依据拓本复原了张飞石刻,让人们得以领略张飞作品的神韵。
这件文物,几乎颠覆了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张飞形象。《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形象,都是一个勇猛善战的虎将,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件文物则从另一个侧面对张飞的本事做出准确回答。他不仅是一个猛将,还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书法家,更是一个文采出众的作家,《八濛山铭》寥寥21字,却把一场一千多年前的大战的面貌精准呈现在人们面前,后面这两项本事可谓深藏不露。遗憾的是,张飞的作品仅有这一幅传世,不过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参考资料:《八濛山铭》《三国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历史上张飞的真正实力到底是什么样的